首页 > 商业

环球资讯:良药未必都苦口

来源:东方资讯 发表时间:2023-03-16 13:22:24
分享到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,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,而是借提问之机把这个学生叫起来,和蔼地问:“我刚才讲的课是否有欠妥之处?”这个学生回答说:“我没注意听。”老师接着说:“那我可能讲得不够生动,下次我一定努力。”这个学生坐下后十分认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。试想,如果这位老师用“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”,“不想听课就出去”之类的“逆耳忠言”教训学生,这个学生不仅后半堂课听不好,而且可能伤了自尊,从此再也不愿学这一科。

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,也常常是老师用来严厉批评学生的理论依据。在有些老师看来,如果不这样,学生就不能痛改前非,接受教训。其实,这样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。有病不吃苦药,是很多人儿时的梦想。当年吃药时苦在嘴里、难受在嗓子里、恶心在胃里,几乎要吐出来的滋味至今想起来还“不寒而栗”。现在好了,小孩吃的药多是糖衣的,孩子吃药如吃糖,爱吃心理也易接受。现实生活中,多数人还是更喜喝不苦之药,更爱听顺耳之言。孩子,尤为如此。

的确,善意的批评是一种艺术,也是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常用手段。既然批评本身不是目的,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到难堪和不适,老师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板着脸或者恶语相赠让学生感到不舒服。教育人不仅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门艺术。同样能达到教育目的,能“顺耳”说为什么一定要“逆耳”去说。况且病人和学生还不一样,苦药再苦也是苦在嘴里,但“逆耳”之言恐怕就要“苦”在心里。其产生的后果往往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。所以我们既提倡对学生负责,更要提倡讲究教育方法,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,更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。时下,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教育艺术性的作用,特制定了教师“忌语”,这是很好的。治病需要良药,但良药未必都苦口;教育人离不开“忠言”,但有时忠言“顺耳”效果可能会更好。

■ 鲁庸兴

关键词:

保安全、拿资格、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

2021-12-16

人民财评: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

2021-12-16

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

2021-12-16

第一观察·瞬间 |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:相约北京见,携手向未来

2021-12-16

世卫组织: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

2021-12-16

他们为何奔向先行示范区——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透视

2021-12-16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中木材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